傷口感染是指增生的微生物(細菌、真菌、寄生蟲、病毒。傷口感染包括有益生菌和致病菌)達到一定的水平,引起傷者局部或全身反應,從而導致傷口侵襲。所有開放性傷口在受傷時即受到微生物污染。慢性傷口被污染是因為內源性分泌物(如天然菌叢)和外源性微生物。
傷口感染癥狀:
1紅腫熱痛蜂窩組織炎。
2傷口破裂和擴大、肉芽組織易流血、傷口異常疼痛、傷口有異味、局部發熱、腫脹、流膿、滲出液較濃稠、傷口延遲愈合、顏色改變。
傷口感染風險:
1.個人因素
■糖尿病控制不佳
■既往手術
■放療或化療
■相關疾病(比如貧血、心臟或呼吸道疾病、動脈或血管疾病、腎功能障礙、風濕性關節炎、休克)
■免疫系統疾?。ū热绔@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、惡性腫瘤)
■預防性抗生素使用不當,尤見于急性傷口
■營養不良
■酗酒、吸煙和濫用藥物
2.傷口因素
1)急性傷口:■傷口受污染或不潔■創傷伴治療延誤■既存感染或膿毒血癥■胃腸道溢出物■超過 4 小時的貫通傷■毛發去除不當■手術因素(比如手術操作時間長、低體溫、輸血)
2)慢性傷口:■傷口慢性程度/持續時間■傷口面積大■傷口較深■解剖位置靠近潛在污染部位(比如會陰或骶骨)
滲出物/水分增多
3)其它因素■異物(比如引流管、縫線)■血腫■傷口組織壞死■組織灌注受損■住院治療(暴露于抗生素耐藥微生物的風險增加所致)
■手部衛生差,無菌技術不佳■環境不潔(比如塵垢、表面污物、盥洗室有霉菌/發霉)■水分、滲出物和水腫處理不當■減壓不足■重復損傷(比如敷料去除方法不當)
傷口感染有效處理:
1優化個體宿主反應
■優化伴隨疾病(如糖尿病、組織灌注/氧合)處理
■如果可行,盡量減少或消除使感染風險增加的風險因素
■優化營養狀況及補水
■評估并處理其它解剖部位感染(如尿路、胸)
■治療全身性癥狀(如疼痛、發熱)
■加強社會心理支持
■提供適當的全身性抗微生物治療
■確保個體參與個人化處理方案的制定
■通過多學科傷口處理團隊加強對個人及其護理者的教育
2減少傷口微生物
■實行通用預防措施和無菌技術,防止交叉感染
■促進傷口引流
■確保傷口周圍衛生和防護
■處理傷口滲出物
■優化傷口床:去除壞死組織、碎屑、異物、傷口敷料殘留和腐肉;通過清創破壞生物膜;每次更換敷料時沖洗傷口
■用適當的敷料處理滲出物(可以考慮含抗菌劑的敷料)
■如果確定有必要,可以考慮短時間使用適當的局部抗菌劑(比如 2 周)
3環境和措施
■在干凈的環境中進行傷口護理
■確定所采用的無菌技術是否以患者、傷口及環境風險評估為基礎
■對個人及其護理者進行教育
4.定期再評估
■根據傷口感染癥狀緩解效果和個人的整體狀況評價干預措施??紤]如下內容:
– 個人疼痛是否減輕?
– 滲出物是否減少?
– 惡臭是否消散?
– 紅斑和水腫是否減少?
– 失活組織是否減少?
– 傷口尺寸和/或深度是否縮小?
■監測傷口周圍狀況,特別是重度滲出的傷口
■如果傷口感染癥狀緩解有限或沒有緩解,再次評估個人及其傷口,調整處理方案